標題: 何謂『藤原效應(Fujiwhara Effec)』?
電母
總監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積分 32208
帖子 2021
水氣能量(金錢) 10978 mm
風力強度(威望) 23 kts
雲層高度(貢獻值) 2 km
註冊 2009-7-27
用戶註冊天數 5359
發表於 2009-10-27 01:01 
61.221.40.175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藤原效應(Fujiwhara Effec)俗稱「雙颱效應」,是指兩個距離不遠的水旋渦或大氣旋渦(例如熱帶氣旋),因為渦度、質量及相對位置的不同,而互相影響的狀態。
  「藤原效應」最早是由當時的日本中央氣象台(今日本氣象廳)台長、日本氣象學家藤原咲平在1921至31年間所進行的一系列水工實驗及研究發表,主要解釋當兩個颱風同時形成並互相靠近時所產生的交互作用,因而得名。藤原咲平發現,兩個接近的水旋渦,它們的運動軌跡會以兩者連線的中心為圓心,繞著圓心互相旋轉。而大氣旋渦亦出現類似情況。簡單而言,藤原效應可看成社交舞中的男伴和女伴,女伴圍繞男伴旋轉。假於男伴不動,女伴旋轉的路徑較易預測。假於男伴同時運動,旋轉路徑就多了一個變數。女伴旋轉的速度就看雙方體重(即熱帶氣旋的強度)相差多少,輕盈的女伴當然轉得較快。

  熱帶氣旋通常會隨著副熱帶高壓和低壓槽的轉變而移動。由於颱風本身以氣旋式(北半球為逆時針向,南半球為順時針向)旋轉,颱風以外周圍的氣流亦受其影響,為氣旋式風場(風場又稱駛流場)。若有一質點位於氣旋式風場中,必會為風場帶動,移動路徑將為氣旋式旋轉。兩個颱風即因受到彼此風場影響,會呈氣旋式互繞。實際大氣的大尺度背景風場,遠比單純雙颱風交互作用時複雜,再加上水潛熱釋放以及地球旋轉的科里奧利力(科氏力)隨緯度增加,因此兩個颱風除了互繞外,還可能產生合併、分離、拉伸等現象。
  藤原效應的發生有距離的限制:兩個距離太遠的氣旋是不會發生藤原效應的。一般來說,兩個颱風通常慢慢靠近,直到相距約1000〜1500公里時,開始受彼此影響,呈氣旋式螺旋軌跡接近,開始產生藤原效應。但到800公里左右時,有兩種情形可能發生:合併或者分離。又過程中亦可能隨颱風登陸而造成強度的減弱、消散,改變了兩個颱風的交互作用。
    藤原效應的示範過程中,會在水缸內人工產生兩個水旋渦,目的是顯示它們接近時複雜的流動。


藤原效應教科書最常見的實例之一:1974年東太平洋颶風,左是幽妮(Ione),右是科斯坦(Kirsten)。


[ 本帖最後由 電母 於 2009-10-27 01:44 編輯 ]


電母
總監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積分 32208
帖子 2021
水氣能量(金錢) 10978 mm
風力強度(威望) 23 kts
雲層高度(貢獻值) 2 km
註冊 2009-7-27
用戶註冊天數 5359
發表於 2009-10-27 01:03 
61.221.40.175
藤原效應可大致分為6類:

1.互相靠近型(相寄り型):又稱合併型,較強的熱帶氣旋(甲)和較弱的熱帶氣旋(乙)相碰後,乙就會快速減弱,被甲吸收而形成一個熱帶氣旋,而這個合併後的大熱帶氣旋可能變得更強,但有時也不會有很明顯的變化。如2000年範圍廣大的颱風桑美,其西面的風場環流破壞了另一氣旋寶發的結構,令其減弱而逐漸把它吸收,9月9-10日間向西南轉南通過台灣東方近海的寶發(BOPHA)颱風,它是與桑美(SAOMAI)颱風發生相互旋轉藤原效應的實例,但寶發於11日因南移過程中碰到菲律賓呂宋島地形的阻擋及破壞環流大為減弱,而兩者距離已遠,致不再與桑美颱風發生相互旋轉作用。桑美颱風則按其上高空導引氣流向西北西→西北緩慢移動。

2000.09桑美與寶發:



2個颱風旋轉得很久而後變成1個者,首推1964年8月中旬的凱西(KATHY)和梅瑞(MARIE),此兩颱風於8月15-19日在台灣東方海域以凱西為主的相互旋轉達4日之久,19日梅瑞環流被凱西淹沒吸收而合併成一個颱風,凱西中心最低氣壓迅速下降,在19日的18個小時過程中,氣壓由980hPa下降到945hPa,合併後之凱西於20日及21日的軌跡中在當地附近又兜了一個圈子。此凱西颱風挾75kt之強風橫掃日本九州南部,造成3000屋舍成廢墟。

2.指向型:一個較弱的熱帶氣旋因另一個較強的熱帶氣旋的運動方向被而受影響。

如1983.08.12超級強烈颱風艾貝,一口氣吞掉班恩和卡門2個颱風。



3.追從型(追従型):一個熱帶氣旋首先移動,而另一個熱帶氣旋從後跟隨。
如1988年伊瑪受到強烈颱風海爾的牽引往東走。
4.時間等待型(時間待ち型):東邊的熱帶氣旋(甲)首先北移,待甲離開後,在西邊的熱帶氣旋(乙)亦開始北移。
5.同行型(同行型):兩個熱帶氣旋同時移動。
6.離反型(離反型):東邊的熱帶氣旋加速向東北移動,而西邊的熱帶氣旋一邊減速一邊西移。


[ 本帖最後由 電母 於 2009-10-27 01:39 編輯 ]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Herb9608   2009-10-27 01:06  水氣能量(金錢)  +6   


Herb9608
總編輯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積分 15062
帖子 564
水氣能量(金錢) 4832 mm
風力強度(威望) 49 kts
雲層高度(貢獻值) 4 km
註冊 2009-6-28
用戶註冊天數 5387
發表於 2009-10-27 01:10 
59.115.80.202

互旋

1994

派特 VS 露絲

二個氣旋範圍強度都要相當,繞著一中心互旋,直到一方減弱或離開 ( 二個若都為大型氣旋就會自相殘殺,若為中小型或許能維持強度 )。不過一般來說,西北太平洋颱風互旋時間持續不長,很容易演變成下面大吞小或小跟大的情形。

2000

派比安 VS 瑪利亞

大吞小

2000

桑美 寶發

範圍廣大的巨型颱風,其西面的風場環流會破壞小型氣旋的結構,令其減弱而逐漸把它吃掉。

小跟大

1997

卡斯 VS 安珀

併吞不成就變成這種結果。小的氣旋繞完一圈後,最後還是受到北方高壓駛流場,跟隨大的步伐。

2002

鳳凰 VS 風神

互斥

1986

韋恩 VS

此例特色都是左方較小的氣旋路徑變化多端,走的也慢,而位於右方主導的大型氣旋,最後都因為副高減弱而偏北移出而造成互斥。藤原結束後,原來位於左邊的小氣旋又開始受到華中的中或低層系統主宰,走自己的路。

1991

VS 密瑞兒

拉伸

1994

提姆 拉伸 范妮莎

增強中的大型擾動本身的風場邊緣,又有發展旺盛的雲系獨立旋轉出來,但仍與較強颱風有一空檔間隔。隨著較強擾動的增強,較弱小的擾動環流被拉長,只維持短時間後即被併入環流雲帶。 不過瑞伯與亞力士位置算是比較特殊的一例。

1998

瑞伯 拉伸 亞力士



[ 本帖最後由 Herb9608 於 2009-10-27 01:15 編輯 ]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電母   2009-10-27 02:01  水氣能量(金錢)  +5   這個表很氣象口語化!


電母
總監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積分 32208
帖子 2021
水氣能量(金錢) 10978 mm
風力強度(威望) 23 kts
雲層高度(貢獻值) 2 km
註冊 2009-7-27
用戶註冊天數 5359
發表於 2009-10-27 01:18 
61.221.40.175
另一說法是會依照熱帶氣旋之間的強弱程度而不同而大致分為兩種:
1.主導體牽引較弱者移動:如果兩個熱帶氣旋一個較強(甲)而另一個較弱(乙)的情況下,甲會影響乙的運動方向,而使乙繞著甲的外圍環流作逆時針旋轉移動,直到影響力減小至有效距離以外而分離,或直到兩者合併為止。以上描述是以北半球而言,若是發生在南半球的話,則是以順時針方向旋轉。
2.兩者互旋:如果兩個熱帶氣旋的強弱差不多,則以兩者連線的中心為圓心,共同繞著這個圓心旋轉,直到有其他的天氣系統影響,或其中之一減弱為止。


電母
總監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積分 32208
帖子 2021
水氣能量(金錢) 10978 mm
風力強度(威望) 23 kts
雲層高度(貢獻值) 2 km
註冊 2009-7-27
用戶註冊天數 5359
發表於 2009-10-27 01:22 
61.221.40.175
互相靠近型、同行型、離反型:歐黛莎(8511)派特(8512)、魯碧(8513)


時間等待型、同行型:薇拉(8613)、韋恩(8614)

指向型、追從型、同行型:米塔(0723)、哈吉貝(0724)

同行型、離反型:丹娜絲(0115)、納莉(0116)



[ 本帖最後由 電母 於 2009-10-27 01:32 編輯 ]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Herb9608   2009-10-27 01:41  水氣能量(金錢)  +5   感謝提供珍貴蒐藏圖片


電母
總監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積分 32208
帖子 2021
水氣能量(金錢) 10978 mm
風力強度(威望) 23 kts
雲層高度(貢獻值) 2 km
註冊 2009-7-27
用戶註冊天數 5359
發表於 2009-10-27 01:39 
61.221.40.175
在大西洋方面,發生最多藤原效應的年份是1995年。當中颶風韓伯托(Humberto)和依麗絲(Iris)在當年發生了藤原效應,並互相影響其運動方向,後來熱帶風暴傑瑞(Jerry)亦因是次藤原效應,被颶風依麗絲以互相靠近型方式拉近並影響之。1994年,熱帶氣旋派特(Pat)與熱帶氣旋露絲(Ruth)發生了藤原效應,互相影響其運動方向。2004年,一熱帶氣旋被颶風麗莎(Lisa)吸收之事亦是一個例子。
1995年大西洋連4颱:

  在東北太平洋,藤原效應的發生次數不多。在該地發生藤原效應的其中一個例子,是2005年9月18日熱帶風暴麗迪亞(Lidia)被颶風馬克斯(Max)拉近並吸收。
  藤原效應多數出現於西北太平洋,主要原因是由於在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氣旋多,且出現次數較頻密,同一時間可能有兩個熱帶氣旋活躍於西北太平洋,容易造就藤原效應的發生。在東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颶風)、北印度洋及南太平洋區(氣旋)偶爾會見到藤原效應。而南大西洋因幾乎沒有熱帶氣旋生成,所以至今沒有藤原效應在該處發生。


[ 本帖最後由 電母 於 2009-10-27 01:41 編輯 ]


Herb9608
總編輯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積分 15062
帖子 564
水氣能量(金錢) 4832 mm
風力強度(威望) 49 kts
雲層高度(貢獻值) 4 km
註冊 2009-6-28
用戶註冊天數 5387
發表於 2009-10-27 01:39 
59.115.80.202
此篇文章若能接續"ty82119 大大"於2009/7/4
所先行發表的另一篇"藤原效應(雙颱效應)"文章裡
關於此主題的討論會更趨完整
http://taiwan-typhoon.freebbs.tw ... &extra=page%3D1

[ 本帖最後由 Herb9608 於 2009-10-27 01:51 編輯 ]


電母
總監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積分 32208
帖子 2021
水氣能量(金錢) 10978 mm
風力強度(威望) 23 kts
雲層高度(貢獻值) 2 km
註冊 2009-7-27
用戶註冊天數 5359
發表於 2009-10-27 01:46 
61.221.40.175
在東北太平洋,藤原效應的發生次數不多。在該地發生藤原效應的其中一個例子,是2005年9月18日熱帶風暴麗迪亞(Lidia)被颶風馬克斯(Max)拉近並吸收。

  藤原效應多數出現於西北太平洋,主要原因是由於在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氣旋多,且出現次數較頻密,同一時間可能有兩個熱帶氣旋活躍於西北太平洋,容易造就藤原效應的發生。在東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颶風)、北印度洋及南太平洋區(氣旋)偶爾會見到藤原效應。而南大西洋因幾乎沒有熱帶氣旋生成,所以至今沒有藤原效應在該處發生。


[ 本帖最後由 電母 於 2009-10-27 01:58 編輯 ]


電母
總監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積分 32208
帖子 2021
水氣能量(金錢) 10978 mm
風力強度(威望) 23 kts
雲層高度(貢獻值) 2 km
註冊 2009-7-27
用戶註冊天數 5359
發表於 2009-10-27 02:03 
61.221.40.175
嗯,我們的資料都是取自維基百科,應該併入ty大大那篇補全的,我沒特別注意到。先前有網友在問什麼是藤原效應?天啊!風迷會有人不知道?所以今天po文想到來講這個。
其實藤原效應的例子還很多,手頭很多雲圖po不上來,不知怎麼回事,就弄些成功的上來給大家看看!